时间:2025-06-17
在黑龙江的公益领域,“文艺两新”丁敏安的名字闪耀着温暖与希望的光芒。作为“快乐公益行”的发起人,他以非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为众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关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公益的力量,展现了艺术家的执着担当与使命感。
丁敏安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技师,同时担任黑龙江省漫画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在艺术领域颇有建树,1985年开始创作漫画,1988年涉足漫塑和葫芦创作,作品屡获大奖,部分优秀作品被国家收藏,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漫塑作品集《丁敏安漫塑》。但他并未满足于艺术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致力于通过公益活动传递爱与温暖。
“快乐公益行”始于丁敏安内心深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多年前,他便常常独自前往乡村小学,为孩子们上泥塑课。看到乡村孩子对艺术教育的渴望,但却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机会,这一现状深深触动了他。2015年10月,为了让更多孩子受益,丁敏安发起了“快乐公益行”,主要开展乡村艺术支教活动,为乡村孩子送去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快乐公益行”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书法、剪纸、拓染、礼仪、泥塑、吹糖人、中国结、绘本故事等五六十种支教课程,课程所需材料均由支教老师无偿提供,受益学生达近万人次。在泥塑课上,丁敏安亲自示范,孩子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剪纸课上,老师提问哪位同学还需要纸,满教室都是高高举起的小手;吹糖人体验课上,师生合作,孩子们吹,老师捏,各种生肖糖人让孩子们爱不释手。这些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艺术技能,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参加黑龙江省文联“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行动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丁敏安每次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做大量准备工作。他需要联络学校,沟通支教老师,落实车辆,安排课程,还要尽量做到课程差异化,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活动结束后,他还要联系人帮忙推送微信公众号,宣传公益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这一系列工作耗时又费心,但他却乐在其中。
除了乡村艺术支教,“快乐公益行”还走进了儿童医院、特殊儿童家庭和敬老院等场所。在儿童医院,志愿者们为患病的孩子带去欢乐和温暖,用艺术的力量帮助他们减轻病痛的折磨;在特殊儿童家庭,他们给予孩子及其家庭关怀和支持,通过艺术活动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表达自己,融入社会;在敬老院,他们为老人们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不再孤单。
丁敏安还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小岭镇西川小学建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校园艺术博物馆。展品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工美大师创作的三十余种类近二百件(幅)作品,该艺术馆虽远在山里,现已接待了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学习近千人次。十多年间,丁敏安组织了五次乡村校园艺术展,每届艺术展都吸引了省内外民间艺术家、能工巧匠、爱心人士等齐聚校园。刻瓷、木雕重彩、布艺、拉坯演示、葫芦烙画等艺术表演轮番展现,校园俨然变成了欢乐的艺术海洋。建立了五所学校艺术博物馆,馆内作品丰富多样,都是由他和他的朋友们捐赠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更传递了他们对乡村孩子的关爱和帮助。艺术展的举办和艺术馆的设立,不仅为乡村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从泥塑到多种手工艺,再到传统文化课、中华武术和中医课等,丁敏安的支教活动越来越丰富,为乡村孩子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宝贵学习机会和人生体验。在他的努力下,“快乐公益行”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目前,“快乐公益群”已有全国各地的爱心志愿者400多人,其中支教老师约百人。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因“快乐公益行”汇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传递爱心与温暖贡献力量。
深入校园开展泥塑教学
丁敏安和他的“快乐公益行”团队,就像夏日里的微风,冬日里的暖阳,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他们的行动不仅改变了许多乡村孩子的命运,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公益的力量,带动了社会各界对多元需求群体的关注和关爱。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快乐公益行”会继续前行,将更多的爱与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供稿: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初审:郎庆松
复审:肖萌
终审:黄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