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8
音乐会演出现场
把历史刻进记忆,用信仰启航未来。9月2日,“抗联魂·和平颂”——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哈尔滨大剧院举行。音乐会以交响乐为叙事核心、融合多媒介艺术语言,通过宏大的音乐结构、跨媒介的舞台表达和深刻的地域文化符号,实现了历史记忆的当代转化与龙江精神的艺术表达。
史诗叙事与地域历史的交融
交响乐自19世纪以来便被视为承载宏大叙事、表达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黑龙江作为东北抗联的核心活动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厚重的精神遗产。在这场音乐会中,交响乐不仅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更是结构性主导叙事的手段。序曲《信仰之光》大量融入《国际歌》《红旗颂》等音乐元素,以强烈的铜管与弦乐推进,凸显坚定信念,构建出崇高的听觉意象,奠定整个作品的史诗基调。《松花江上》以旋律唤起集体记忆,由《浪花里飞欢乐的歌》和《太阳岛上》为主导素材进行创作,《血战到底》通过节奏、和声与动态对比,模拟战争中的冲突、牺牲与胜利,实现历史情境的声音重构,艺术地再现英雄人物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和“八女投江”等真实历史事件,强化了黑土地与抗联精神之间的“地理—文化”关联,使地域文化成为国家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多媒介艺术融合与抗战记忆的当代转化
在媒介融合已成为文化表达新常态的当下,本场音乐会显著体现出艺术门类跨界与技术整合的特征。它打破传统交响音乐会的单一演出形式,将音乐、诗歌朗诵、舞台表演、合唱、舞蹈与多媒体视觉背景有机结合,形成沉浸式、多维度的综合艺术现场。《黑土英魂》组曲融入二胡独奏,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器的对话,不仅丰富了音色层次,更象征中西文化在反抗侵略这一共同主题下的融合;诗朗诵《抗联魂·和平颂》在乐队烘托下进行,语言成为音乐的叙事延展,提升了情感的穿透力;情景表演与影像背景则共同构建视听统一的战时场景,极大地增强了历史还原性与观众代入感。这些多媒介手段并不是简单地形式叠加,而是服务于抗战精神当代传播的内容需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的“记忆之场”,使观众得以跨越时空,实现情感共鸣与意义共享,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结合在文化记忆重塑中的强大作用。
精神谱系的构建与龙江振兴的文化动力
本场音乐会的另一突出贡献,在于清晰构建了以东北抗联精神为起源的龙江精神谱系。作品中,《北大荒人的歌》《满怀深情望北京》等歌曲,将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贯穿起来,凸显这些精神内核中一脉相承的忠诚、奋斗与奉献品质。这种编排不仅具有历史延续性,也赋予东北抗联精神以新的时代意义,它不再限于抗战历史,而是成为黑龙江人民在不同时期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终曲《不忘初心》《歌唱祖国》与全场大合唱,以浓重的现场渲染力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力量。“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音乐会通过艺术形式唤起共同情感,激发观众投身龙江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
“抗联魂·和平颂”交响音乐会通过交响乐的宏大叙事架构、多媒介的艺术融合策略以及精神谱系的地域性传承,进一步拓展了重大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思路。在叙事上,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提炼的统一;在表达上,积极融合多种艺术媒介,增强传播效力;在功能上,注重精神资源的当代阐释与现实赋能。
在黑土地上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征程中,抗战主题文艺以其深厚的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创新性,持续发挥着铸魂育人、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作者:陈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