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3
北陲铸魂,版画铿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五季第八集,邀您一同欣赏晁楣创作的版画《北陲屏障》。

黑土扎根 刀刻初心
刀锋与北风角力,鱼鳞松织就国境线的沉默刻度,巡逻队逆光飞驰。1978年,晁楣以版画《北陲屏障》,将人在壮阔自然之中的雄健力量定格,成为“北大荒版画”的代表之作。

在哈尔滨的家中,已经94岁的晁楣,每天都要到窗前,静静地坐一会儿。他已经忘记了很多事,甚至忘记了怎么说话,也许每当沉沉睡去,他又会再一次回到60多年前,回到他的北大荒。

创作溯源 技法鼎新
这幅画的诞生,藏着晁楣与北大荒近70年的羁绊。1958年春,十万官兵赴北大荒屯垦,晁楣带着刻刀和油墨随行。一望无际的荒野,一望无际的雪,晁楣既是垦荒战士,也是记录者。战友和黑熊擦肩而过的经历,让晁楣更加认识到这片土地的野性与蛮荒。就这样,他趴在简陋的床板上,刻印出了他抵达北大荒的第一幅套色木刻《荒原春夜》,也用刻刀播种下“北大荒版画”最初的生命。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晁楣、张祯麒、杜鸿年为代表的一大批参与进军北大荒的青年画家,突破传统木刻的黑白技法,用大片的鲜明色彩消除黑色的轮廓线,形成浓烈厚重的视觉风格,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北大荒版画。而这种风格在晁楣后来创作《北陲屏障》的时候达到高峰,它仅用三块色版和三种颜色:“灰”勾勒马的轮廓,“蓝”代表远方闪烁的信号塔,“黑”铺就密不透风的树影。材料所限恰恰成了表现所长,极简的色彩竟勾勒出丰富意境。

这种突破,源于晁楣对土地的深刻感知:1978年晚秋,在林区写生时,鱼鳞松交织的网状结构,让他想到了林区的夜晚,想到了“青纱帐”的革命故事,还想到了戍守在北大门的边防军战士——他们不正是守卫祖国北陲的强大屏障吗?

黑土铸魂 薪火相传
从早期记录垦荒生活,到后期探索意境哲理,晁楣始终扎根黑土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家代大权这样评价晁楣,“他所存在、生存的这块地域,是他创作的底版,只有在这样一个底版上,他才能够找到表现的勇气和坚守的价值”。

晁楣曾说“好的画意在画外”,而《北陲屏障》的画外意,正是一代代人对土地的坚守,是刻在版画里、融在血脉中的民族之魂。
点击观看 ⬆ ⬆ ⬆ ️
《美术里的中国》第五季第八集《北陲屏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
科教频道CCTV-10
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五季
第8集《北陲屏障》
2025 年11月3日21:20档
邀您品鉴

来源:“央视科教”微信公众号
初审:石正军
复审:肖萌
终审: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