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4
为进一步推进“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走深走实,2025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吉林省美术家协会,选派美术家深入黑龙江、吉林开展采风写生活动,通过深入挖掘东北地区的新时代变迁,以美术的形式展现城乡新貌、人文景观以及人民奋斗进取的精神面貌,力争创作出一批具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时代发展的美术作品,并进一步提升两省的美术创作水平,助力文化繁荣发展。

采风团合影
本次采风活动由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章云担任领队,黑龙江省美协主席赵云龙、吉林省美协主席王建国任副领队,黑龙江省美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石正军,吉林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高岭任秘书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孙浩,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崔进,山西省美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李桂平,辽宁省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辽宁省美协原副主席喻国玮,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杨健生,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哈尔滨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孟宪德,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哈尔滨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池颖红,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专职画家马硕山,中国美协青年美术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胡宝鑫,黑龙江省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森,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桑蕾,内蒙古中国画协会副会长王亚囡,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何媛媛组成的采风团深入油田企业、制造企业、文化故居、湿地公园、民俗村落等地,用手中的画笔感受和记录新时代黑、吉两省的发展脉动。
10月17日一早,采风团举行了简短的启动仪式,赵云龙、章云先后致辞,仪式由石正军主持。章云为确保此次采风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提出三点要求:一要身入、心入、情入,在“扎根”中提升感悟;二要守纪、安全、协作,在“有序”中保障创作;三要思考、提炼、创造,在“转化”中追求精品。

启动仪式
油城铁骨铸新魂,画笔礼赞奋斗者
10月17日上午,采风团首站来到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和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而铁人王进喜则是中国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陈列馆生动地展现了大庆油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里,王进喜的生平事迹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深深感染着采风团的美术家们。

采风团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孙浩表示,铁人精神从小时候就开始激励我们,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的贡献太大了,全国人民都感动、都记得他。这次大采风系统、详细地了解了铁人精神,并且有幸能画到咱们大庆油田的一线工人,实打实地看到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地窨子、铁人一口井,还有在泥浆中作业的场景,当时的艰苦简直不可想象,今天看来依然非常感动。从荒原到油城,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为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铁人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铁人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采风团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当日下午,采风团来到“铁人一口井”,这里是大庆油田的标志性地点之一,见证了石油工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采风团在“铁人一口井”
杨健生谈道,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石油工人,用他们的汗水、智慧和血肉之躯,铸就的铁人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向前的强大力量。铁人王进喜虽已逝去,但他留下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无私的奉献。

采风团与油田工人交流
何媛媛谈道:“当看到铁人王进喜为压住井喷、纵身跳入泥池的影像,深受震撼。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美术工作者,此行让我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变得更加具体。这种在危急关头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用身体搅拌泥浆的非凡壮举,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为国分忧的赤诚,什么是为民族争气的担当。这促使我反思,艺术创作绝不能浮于表面。接下来,我将沉心梳理所有素材,着力深挖铁人精神中最能触动人心的场景,尤其是那种在极端困境下,由平凡人所迸发出的惊人意志和奉献精神。这次参观深刻影响了我的创作方向。未来的创作中,我将自觉传承铁人精神,把在东北大地看到的发展与人民奋斗,通过具象而生动的水彩画作品表现出来,让铁人精神在美术作品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采风团为油田工人造像
10月18日上午,采风团来到修井107队,美术家们深入井队,与工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生活状态,用画笔记录下石油工人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奋斗身影,展现新时代油田工人的风采。

采风团在修井107队
池颖红认为,这是一段重要的现实观察与记录。“从纪念馆展厅到井口现场,再到107队面对修井工人现场交流与写生,我得以身临其境地从一名观察者、创作者的角度,重新凝视在大庆铁人精神影响下,大庆石油工人的现实生活、精神面貌,重新理解‘扎根人民’几个字在艺术创作中的分量。”这次采风让创作者意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不是“描摹”,而是“承担 ”。真正有责任感的绘画,不应满足于形体的塑造、光影的技巧,而应在画布之上表达创作者对描绘对象的尊重、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地域文化的态度。要表达的也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美 ”,还有当下中国现实中最值得记录的“真实生活 ”和“强烈情感”。

采风团为修井工人造像
胡宝鑫表示,在井下修井107队的写生时,看到工人们身着厚重的工装,在凛冽的寒风中熟练地操作设备,油污沾满双手却眼神坚定时,手中的画笔仿佛有了重量。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日复一日坚守在修井一线,守护着油田的“生命线”。“我刻意捕捉他们安全帽下专注的神情、紧握工具的双手,试图将这份新时代的“铁人担当”定格在画纸上。这一刻我明白,大庆精神从未过时,它正以更鲜活的姿态,在当代石油工人身上延续传承。”
刘森也谈了他的思考,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犹在耳畔,那布满油污的铝盔、简陋的工具,诉说着共和国创业初期的艰辛。“我思索着如何用苍劲的焦墨、沉厚的赭石,在宣纸上留下这铁的精神烙印。而在107井队,当代铁人的忠诚与担当,则启示我思考传统笔墨如何表现新时代的奉献精神。”
当日下午,采风团来到陈家大院泡湿地。这里是大庆油田最大丛式井组群所在地,有着工业与自然融合的独特景观。当日寒风凛冽,气温零下,室外无法作画,大家克服一切困难,在大巴车上完成了写生。

采风团在陈家大院泡湿地写生
崔进谈道,行走在一座座的石油钻井平台之间,看着成片的颇为壮观的钻井平台,为祖国工业发展的巨大变化而倍感自豪。在与钻井队工友的互动中,也看到了铁人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和发扬,鼓励着我们每一个美术工作者以画笔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
李桂平形容那壮观的工业景象瞬间震撼了心灵。林立的井架、纵横的管道,构成一幅充满力量与科技感的画面。抽油机日夜不停运转,仿佛奏响着工业时代的激昂乐章,我们纷纷举起相机拿起画笔,捕捉这现代化工业的雄浑之美。

采风团在陈家大院泡湿地写生
马硕山表示,如今油田已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但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基因。它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的伟大成就,都始于一份朴素的担当,当个人价值与时代需要同频共振时,便能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力量。此行我们深入工地,和一线工人交流,听年轻的师傅介绍现代采油技术,了解了我们的采油机械设备已赶超世界领先,大家无不都有一种自豪感。在工作室现场,我们为几位年轻工人画像,用画笔绘画记录他们的生活及工作场景,离开时,夕阳为油田镀上一层金色,这绵延的抽油机,不仅是共和国工业的脊梁,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前人用青春与生命为我们赢得了能源的主动权,而我们应当传承这份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在自己的领域里,为这个时代注入新的活力,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馈赠,正是此次参观最珍贵的收获。
雪韵北疆蕴文脉,自然人文共生辉
10月19日,采风团来到哈尔滨,在森工平山园采风写生,这里融合了金源文化、森林文化和鹿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美术家们在科普馆、森林湿地、月亮湖等自然景观,与梅花鹿、马鹿、白鹿、牦牛等动物和谐共处,当天恰逢初雪,采风团在文化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情境中冒雪写生,并搜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写生团在森工平山园
孟宪德认为,此次采风充分感受了北方的地域特色,深秋景色的美。值得一提的是恰有落雪出现,这让来自各地的美术家无比欣喜。艺术创作要到大自然中、到人民群众中去体验感悟,作品才能有温度、有高度。本次大采风中有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来自各地各专业的美术家,这使我们能够有机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此外,在写生的同时接受教育是此次活动的一大特色,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为国家的强盛而倍感自豪。

采风团在森工平山园写生
当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志愿服务团”美育大讲堂活动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崔进为师生们作了题为《精神的图像》的讲座分享,使得本次大采风活动与文艺惠民、文艺志愿服务和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美术家与师生热切交流,场面热烈。

大讲堂现场
10月20日上午,采风团来到萧红故居采风写生。这里是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故居始建于1908年,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宅院,是典型的带有满族风格的北方民居,也是东北民俗文化展示的综合场馆。

采风团在萧红故居

采风团在萧红故居写生
王亚囡表示,在萧红纪念馆中深刻体会到在那个年代,萧红坚守自己的理想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韧顽强的精神,她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在动荡时代用文字为时代发声,用细腻的手法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唤醒着民众,可歌可泣。

采风团在萧红故居写生
智造引领时代潮,匠心筑梦谱振兴
10月21日,采风团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轨道车辆的摇篮和核心生产基地,中车长客见证了新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整个历程,在厂史馆内,采风团深入了解了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的时代变迁,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不平凡历程。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采风团的美术家们为“工人院士”、特级技师罗昭强,“吉林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俊祥造像,用画笔描绘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的中国高铁人精神。

采风团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采风团为劳模造像
随后采风团赴中国一汽,在红旗文化展馆,美术家们仔细了解了从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到今日国车“红旗”的荣耀,深刻感受了中国一汽70余年的创业史、奋斗史与发展史。在一汽研发基地,采风团为研发总院首席技能大师王智、杨永修造像。

采风团在红旗文化展馆
刘森震撼于一汽从老厂区的历史厚重到新厂区的科技飞跃,“红旗”品牌的涅槃重生也是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流水线的精密、工匠的专注,都是极具形式感的视觉元素,亟待大家用创新的艺术语言去解读、去弘扬。
王亚囡说:“参观进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和一汽红旗汽车现代化壮观场面现代化制造,让我感受到这片黑土地正上演着气壮山河巨变和千年未有的深刻蝶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扑面而来,新面貌随处可见,新老画面感对比强烈的两个时代的场景出现在脑海中,感叹之余让我认识到,绘画创作需要灵感,但更需要走入生活感受真实的发生与存在。”

采风团为劳模造像
10月22日,采风团来到曙光朝鲜族民俗村,该村曾是“空心屯”,经升级改造,不仅筑巢引凤,吸引能人回乡、农民返乡、企业入乡,也激发出曙光村内生动力,如今已成为宜居宜游的和美家园,美术家们在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和柏木稻花香间切身体验了朝鲜族民俗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图景。

采风团在曙光村
喻国玮说:“在曙光村,我们画村里的民俗馆,画穿着民族服装的村民,画那些挂在屋檐下的红辣椒和玉米串——这些鲜活的场景,不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缩影吗?画笔扫过纸面时,心里满是感动,原来美术不仅能记录美,更能传递一种向上的力量,让人们看见乡村的新模样。”
回顾本次黑、吉两省的采风活动,桑蕾谈道;“我着迷的,是雪花飘过白桦树与冬日河床石子的奇异幻景,像是自然凝固的私语;是夕阳下,麦田地的边缘偶尔飘过的炊烟,辽阔的打开你的脆弱与渺小;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与故居的小猫,交织成一幅空间与时间的地图;是中车、一汽现代智能化车间与厚重历史瞬间的层层交叠,如一位智者指着远方告诉我们这是时代的脚印。这次的大采风活动教我懂得了痕迹的重量。我过去画中的痕迹,是咖啡杯留下的水渍,是书本翻卷的折角,是个人生活的微小印记。而这里的痕迹,是风雪在脸上刻下的,是机油在手中浸染的,是整个时代在集体记忆里冲刷出的。它们粗粝,却无比真实。它们迫使我的笔触必须变得更肯定,更具韧性,才能承载这份重量。”

采风团在一汽老厂区
“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旨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实践,用画笔描绘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展现全面发展的壮美画卷。本次黑龙江、吉林段的采风写生活动深入践行了大采风活动的主旨,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深走实,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彰显。正如喻国玮所言,此次参加中国美协组织的黑龙江、吉林的采风写生活动,原以为是一场寻常的采风,却在一步步行走间,雪水沾过画板,劳模的眼神漫过笔尖,让我们读懂了“美术里的新时代”究竟该如何落笔,——不是只描山画水,而是要把土地的生机、工匠的精神、时代的脉搏,都揉进笔墨里、画进人心处。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初审:石正军
复审:肖萌
终审:王广